时间: 2024-06-08 21:21:55 | 作者: 产品中心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团圆,是一种幸福、一个信念,也是一场“迁徙”。滚滚人流,交织出一个不断变革的中国;而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中,不变的是交通人的坚守,他们一路前行守护旅客安全、便捷出行。
“今日旅客量未减,深圳至全国各地出行航班都是满客。重点任务是保障航班正常性管理,杜绝人为问题导致的航班延误。”2月5日,大年初一,广东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地服值机部副经理李劼一早就到达机场,交接了解当日航班情况后,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2004年,刚毕业的李劼加入了机场地勤服务队伍。从手写纸质客票到电子客票再到无纸化乘机,李劼见证了深圳机场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历程,也从“新人”成长为地勤服务骨干力量。
值机服务工作对出港航班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听老一辈的值机员讲,以前地勤服务人员要手工记录航班号、登机时间、航班座位以及航程段等信息,手工盖印出相应数量的登机牌后,再向旅客发放。购票流程也相当复杂,旅客在单位开介绍信后,才有资格去售票柜台买票,换取登机牌。”李劼说。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航班计划起飞时间前90分钟开始办理值机业务,每办理一位旅客的登记值机服务就要撕一张乘机联,每人一天要撕四五百张乘机联。新员工非常有可能会出现漏撕或者撕错乘机联的情况。”李劼说。
“当时还经常遇见旅客弄丢了机票回不了家,在机场哭得特别伤心。”今昔对比,李劼感慨万千。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机场与航空公司资源的进一步整合,旅客能够最终靠互联网购票,自助选座、打印登机牌。自助值机设备也由各航空公司专属的自助值机系统升级到多家航空公司都能使用的开放式自助值机系统。
“我到机场后就直奔安检口了,完全不用排队办理登机手续,特别方便。”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3航站楼安检口,旅客王先生排队等待安检。此前,他已通过App进行网上值机,并获取了二维码电子登机牌。
今年春运,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全面启用“无纸化”乘机服务,旅客可提前通过机场官方微信公众号、航空公司官方App和航旅纵横第三方平台等办理网上值机,获取二维码电子登机牌,直接扫码过安检、登机。“旅客不用提前两个小时到机场排队值机,节省了很多时间。”李劼说
“无纸化”乘机服务也使值机员的工作从技术操作转向服务指引。谈起工作变化,李劼感受颇深:“以前,我们更多的是提供值机服务、行李服务、联检服务等基础性服务;现在,后台工作更偏向于数据处理、信息收集预判,前台服务则侧重于为旅客提供指引及精细化服务。”(特约记者 陈慧泥)
2月4日,除夕。16时30分,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城乡公交客运有限公司新镜线公交司机潘法明,检查完客车状况、清点好乘客人数,启动车辆驶出新昌县客运西站。
潘法明是新昌县跑农村客运时间最长的在职城乡公交车司机。1986年,27岁的潘法明花3000多元买了辆“三卡”(小型货车),率先在新镜线跑个体运输。随着群众出行需求的增加,潘法明的车从“大三卡”到面包车再到19座中巴,一直在升级。经历了33个春运,潘法明亲历了新昌农村客运的快速发展。
潘法明是新昌县镜岭镇梁家村人,初中毕业后就外出务工。当时,村里没有班车通达,他好几次过年回家,坐不上车,只能在金华市磐安县下车,再走五六公里路回村。
有一次,潘法明在义乌车站附近看到有许多“三卡”在兜客。头脑灵活的他便在心里盘算买辆车在家乡开。1986年,潘法明率先在新镜线跑个体运输。“从这之后,梁家村就通了车,过年期间村民们到县城买东西更方便了。”潘法明说。
随着村民收入的增加,过年去县城采购的人也多起来了。3年后,潘法明换了辆“大三卡”。1995年,潘法明又买了辆面包车,自己开车,妻子卖票。1997年,潘法明的车再次更新换代,变成了19座的中巴。
2002年,新昌县交通部门按照“公司化经营、公交化运行”的原则,在县城至回山、镜岭客运班线试点改造的基础上,对全县的农村客运班线进行公司化改造。潘法明正式成为新昌县汽车运输总公司的一名农村客运班车司机。
“2017年7月之前,新镜线农村客运班车是招手即停的运营方式,乘客可以在线路上随意等车,只要招招手,车就会停下来。过年期间,车辆少、乘客多,车站人山人海,场面混乱。”潘法明回忆。2017年7月1日,新昌县农村客运班车换成了城乡公交车,实现了无人售票,按照站点停车、上下乘客。
2018年春节,新昌县汽车运输总公司投放了10辆站立式城乡公交车,中巴班次也不断加密,农村群众可以舒舒服服地乘坐城乡公交车走亲访友。
“从事这么多年农村客运,我们新昌县的农村公路是日新月异。1987年,新镜线年后,便是平坦的沥青路了。”潘法明说。
1999年,新昌县实现“乡乡通沥青路”,10年后具备条件的建制村等级公路通达率、硬化率实现“双百”目标。截至2018年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376.8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达112.7公里。
路网在升级,客运服务更便利。2017年,新昌县投资7000余万元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对165辆农村客运车辆和拔茅专线辆公交车实行国有化改造,统一由县汽车运输总公司经营。
“我们客运西站有9条线辆城乡公交车沿着新镜线开行,把广大乘客平安、快捷送到家。”潘法明说。
2018年,新昌县全面实现“村村通公交”,并将公交车通达站点与建制村村委会所在地或村文化中心的距离由2公里缩短至500米。(特约记者 王缘 通讯员 徐云锋 吴君霞)
2月4日清晨,刘美连起床洗漱完毕后,快速地给11个月大的女儿换尿布、洗脸、喂奶……正当她准备出门上班时,女儿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刘美连抱起女儿哄了一会儿,虽心有不舍,但还是将女儿交给了丈夫,走向工作岗位。
刘美连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机务段检修车间探伤组的一名探伤工,2011年9月毕业后来到探伤组。工作7年多来,刘美连默默守护着旅客的出行安全,也见证着火车探伤技术的发展。
“探伤实际上也叫作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利用工件的物理特性,在不损害配件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宏观缺陷检验测试。”刘美连介绍,当机车在线路上运行到一定公里数的时候,就要进库检修,所有进库检修的机车都要经过探伤。
车轮是火车正常运行的核心部件,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重大安全风险隐患,导致事故的发生。每次探测前,刘美连都要认真选择探头、校验探测仪的灵敏度,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探测仪正常、探测结果准确。
“过去我们采用的是干法磁粉探伤技术进行车轮内部探伤,需要一手拿着磁粉筒撒磁粉,另一只手拿着约3斤重的马蹄形探头,弯腰低头一寸一寸去探,手要跟着车轮的面都走一遍。”刘美连说,“一对轮子探下来,至少需要30分钟,腰累、手累、脖子累,探头的强光也让眼睛酸胀。”
除了费时费力,干法磁粉探伤也存在着无法探测齿轮左侧面、磁粉不易回收等缺陷。
2017年1月,南宁机务段开始采用湿法磁粉探伤机进行表面探伤。“把工件放上去,就可以实现自动磁化、自动探伤。”刘美连说,“这种方法灵敏度更高,探测全面、无死角,大概10分钟就能探完一个轮对。”
“过去,当列车行驶里程达到一定公里数,或是有人在线上发现机车存在问题,我们才会对机车进行对应的辅修、中修,或是针对问题进行探伤维修。”刘美连说。
2016年,南宁机务段开始启用“机车、动车、车辆走行部及车顶在线综合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包括轮对探伤动态检测,可对运行时速在120公里内的机车、动车组走行部、受电弓、车顶核心部件进行动态检测。
“机车通过该系统检测后,结果会即时显示在电脑上,值班人员便将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相应部门,极大提高了机车的安全性。”刘美连介绍。
今年,南宁机务段投入313台机车参与春运客货列车牵引任务,刘美连所在的探伤组担负着近150多台机车2000个车轮的无损检测工作。
“今年春运增加了客货列车开行对数,任务量加大了,但我们的探伤标准不能降低,排除隐患让火车健康上线是我的职责。”说话间,刘美连一手握住探头向轮对处扫过,一边紧盯探伤仪屏幕,判断车轴是否有裂纹。(特约记者 黄婉茜 通讯员 黄定球 黄中尉)
2月8日一早,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集团和平公司客运部副经理郑丽玲就到达了码头。“今天两艘邮轮靠泊和出港时间离得很近,我们经过前期和邮轮方面做沟通,实行错峰靠泊的计划。”预先计算舱门位置、完成船舶调度,备齐饮用水、水果、蔬菜等物资,登船手续办理、行李托运、站务引导……郑丽玲和其他53名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
9时30分,载有1600名旅客的“歌诗达新浪漫号”邮轮缓缓停靠在厦门国际邮轮码头。为服务旅客快速下船,郑丽玲早早联系好关检单位,派出两台登船机,在码头迎接旅客。
1小时后,另一艘载有1700名旅客的“丽星处女星号”邮轮也将抵达。大年初四这一天,厦门国际邮轮码头两艘邮轮“朝至夕发”,郑丽玲和同事要在7小时内完成6000名旅客的到达和出境服务保障工作,这样的客流量是她2008年刚入行时不敢想象的。
今年春节期间不少旅客选择举家乘邮轮出行,在邮轮上吃年夜饭、过大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初六就有5艘国际邮轮靠泊厦门国际邮轮中心。“2008年春节我们是放假的,没有旅客。2017年才有了春节邮轮,今年春节7天假期,近万名旅客选择在国际邮轮上过中国年。”这是郑丽玲最忙碌的一个春节。
向海而兴。从2008年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常态化运行以来,10年间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已发展成为全国四大邮轮母港之一,邮轮产业正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向着“邮轮+”发展。
除夕当天,厦门国际邮轮母港首次发送“跨年”邮轮,邮轮上张贴了财神爷、卡通猪、中国结,备有饺子、年糕、围炉,还有新春表演、猜灯谜、“锦鲤抽奖”等。1800多名旅客乘坐“歌诗达新浪漫号”邮轮,从厦门国际邮轮母港出发前往日本,开启悠然的海上假期。
近年来,厦门邮轮母港的交通枢纽逐渐完备。快速道路系统、地铁2号线、机场专线轻轨以及水上客运网络系统,串联起海、陆、空三位一体的“邮轮+大交通”模式,辐射客群北至黑龙江、西至四川、南至云南。
2008年,厦门在东渡港区建成了可停靠17万吨“巨无霸”级别的邮轮码头,但当时全年仅接待28艘次邮轮,旅客7万人次。2018年,厦门国际邮轮中心共接待邮轮96艘次,旅客吞吐量达32.48万人次,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根据邮轮靠泊预订计划,2019年邮轮接待量将达到145艘次,旅客吞吐量预计突破40万人次。
“那里就是我们正在改建的区域。”站在码头上,郑丽玲指向远方的一片工地。正在进行泊位改造的岸线米,从目前已有的邮轮中心泊位一直延伸到海沧大桥下,共建设4个泊位,建成后,将具备同时靠泊3至4艘大中型邮轮、停靠22万吨级邮轮的条件。
郑丽玲是跟随着厦门国际邮轮母港一起成长的港口人。她自豪地说:“工作越来越忙,虽然辛苦一点,但也代表着我们发展得慢慢的变好。”(特约记者 陈勤思)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