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4-07-19 03:18:33 | 作者: 磁粉探伤仪
时近“六九”,一年里最寒冷的日子已逝去,但在野外,不论穿多少衣服都不会感觉暖和。在梅集线铁路通沟岭隧道附近,一小帮穿着工作服的铁路工人沿着铁路线溜溜达达,步子慢得像是在散步。他们中间有人拎着锤子,有人拎着带长杆的小镜子,还有人推着可以在钢轨上走的小车,看上去很神秘的样子。他们这是干什么呢?
“我们干的这个活儿,形象点儿说就是给钢轨做‘B超’,只不过医院用的是医用设备,我们用的是工业探伤仪。”说这话的是当天跟班检查的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通化工务段探伤车间主任宋金龙。他和记者说,这个车间负责管内1200多公里的轨道,检查那些在外人眼中坚固无比的钢轨中存在的暗伤,然后将信息通报给线路车间处理。
探伤工人的主要设备是超声波探伤仪。探伤仪有两种,大的叫钢轨探伤仪,它像个小推车一样,可以在钢轨上推着走,探头就在轮子旁边,它能同时向9个角度发射超声波,回波可以从显示器上看到,也会被记录在存储器里。每次作业后,这些记录会由回放工区的工友在电脑上认真梳理一遍。还有一种是小型的焊缝探伤仪,能检查现在通行的无缝钢轨焊接处是否开焊,因为它小巧灵活,也可拿来辅助检查钢轨。
工字形的钢轨,上边一横叫轨头,中间一竖叫轨腰,下边一横叫轨底,钢轨探伤仪只能覆盖轨头、轨腰以及轨底与轨头同宽处,轨底两侧是探测不到的。这就是怎么回事还要有人拿着长柄小镜子,它和牙医手中的那个小镜子一样,专门用于观察正常角度看不到的地方,发现疑似问题就可以用焊缝探伤仪检测一下,也可以用探伤锤敲击,听声音是不是正常,看此处钢轨弹性如何,钢轨带伤处通常弹力会显著下降。因此,拿着探伤锤和探伤镜的两名工人总是走走停停,时不时扒开积雪,检查一下轨底和轨头底边。
探伤工人在线路上作业,安全是头等大事。他们要在没有车辆通过的时间段作业,最近一段时间铁路术语叫“天窗”,申请“天窗”以后,要派一个人进驻附近的车站,掌握车辆通过信息,这个人就叫驻站防护员,其他的还有两名远端防护员分别在距离作业区约1公里的线路两端监视车辆,一旦有意外情况要立即通知在作业区的现场防护员组织人员紧急避让。当天的现场防护员叫张克洪,他带着一红一黄两面信号旗,注意力都集中在对讲机上。现场作业,数他出力少,也数他责任大,根本不敢懈怠。
探伤,对体力要求不高,但它是一件很枯燥的工作。钢轨上的裂纹、鱼鳞伤、擦伤可能只有几毫米长,肉眼甚至观察不到,在探伤仪的显示屏上,它们可能只有微小的波动。但是,这些小伤若无法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理,就会引发车辆出轨的大事,后果不堪设想。
通化工务段探伤车间下辖4个探伤工区和一个回放工区,探伤工区有13个小组,每个小组每天至多能检测5公里长的钢轨,实际上工友们每天走的路不止这些,他们常常走过几步后又倒车重新检测,唯恐疏漏。按照班长程洪涛的说法,在朋友圈子里,他们的步数常年在微信运动上排名靠前。
和老一代铁路工人相比,现在铁路工人的工作条件提高了,劳动强度下降了,没变的大概就是野外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每天作业有工程车输送人员和设备,劳保用品配发得也很齐全。这些硬件条件的改善,也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梅集线铁路是吉林省南部的一条交通动脉,已运行了80多年。它地处高寒山区,是一条河谷铁路,桥隧多,小半径曲线多,钢轨焊缝也多,探伤难度自然随之加大。多年来,这些探伤工人就像“赤脚医生”一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线路上“巡诊”,守护着往来列车的安全。(宋晓林)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